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失败了?但也不能赖我呀

发布日期:2023-11-02    作者:郝玲/文,单宁馨/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最近我发小进入了期中考试周,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某天她忽然无精打采地跟我说:“都怪老师出题太怪,搞得我挂科了。”但其实她挂科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因为我见证了她前半学期的疯玩,并没有好好学习那门课程。


我刚想提醒她不能再放纵了,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没好好学呢”,她就完全否定了我的推断,说道:“哦哦我知道了,应该是因为考试那天考场外太吵,隔壁班下课的声音太大,所以搞得我都没法集中注意力了。”


我对她的逻辑感到无语,反驳道:“那你的意思是,上学期你这门课成绩很好的原因是考场很安静咯?”她回答我:“那不一样,那是多亏我的脑子好使,学习认真啊。”



像我发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很常见:人们习惯把不好的、不如意的事情归咎于如环境影响、运气不好、队友不给力等外因;而将成功归因于如自己的性格特质、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这种表现被称为自利性偏差”。简单来说,就是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优点,失败则归因于外部环境或他人过失。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一方面,自利性偏差的出现是因为对自我的认知不足。很多人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我的评价过高,甚至出现自负心理。在一项对"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与失败归因"的调查中显示,40.4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强,但却无法准确表述究竟是哪方面的能力;59.56%的人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可见,部分人并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有维护与增强自尊的需求,有以有利的方式感知自己的倾向,这可以被看成一种自我防卫。从这点来看,适度的自利偏差确实可以提高幸福感——因为自利性偏差能让我们提高自尊与自信,从而提升行动力。当我们把成功都与自身的优点联系起来时,自然就觉得更有能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从而行动能力爆棚,更有勇气向成功大踏步地前进。


然而当这种维护自尊的需求与倾向过于强烈时,就会导致对一些行为的认知过程失真。也就是说,自利性偏差虽然可以让我们不顺的时候在情感上好受些,但它也妨碍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甚者会形成严重的负面心理,让自己变得过于骄傲、自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无法得到改进和完善的机会。并且在总是责怪别人的时候,也会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在现实不断发出自己好像并不是这么优秀的信号时,如果用更加强烈的、扭曲的解释来维持自利偏差,只会越来越脱离现实,直到现实的打击让人无法再维持这种长久以来建立起的自我概念,遭受淹没性的痛苦。



那么,如何克服这一认知偏差呢?


首先,当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做出评判的时候,多提醒自己五个字——自利性偏差,帮助自己冷静下来,关注事情本身,先分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谁出了问题。


其次,寻找失败的源头。练习更全面、完整和客观地看待事物,并且时刻检讨自身的不足,多问问自己“我的学习进度是不是慢了?”“我最近的学习方向是不是不太对?”


另外,常常会被忽略的一点就是承认他人的努力。在他人成功时,先别忙着羡慕嫉妒,而是要看到对方付出的努力。任何成功的背后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可以看看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什么,进一步提升自己。如果在客观思考之后,发现真的是别人做错了,也要先冷静一下,等自己生气的情绪过去后再去谈论并寻求解决办法。


最后,还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成败,既不扭曲事实,也不过分夸大。有时候执着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成功的,反而容易掩盖自己真正存在的问题,这并不利于个人成长。


引用文献:

1.王志瑞,李少军,马宇轩.大学生在内卷化中的自利性归因偏差[J].公关世界,2021(20):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