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被误解”了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3-11-24    作者:宋铭祺/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曾经有人说,你在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有四个人存在,一个是真实表达的你自己,一个是真实表达的对方,一个是对方所接收到和理解到的正在表达的你,还有一个是你所接收到和理解到的正在表达的对方。


在表达与沟通过程中,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表达、传播与另一个个体的接收和进一步理解。信息先在你与对方脑海中凝汇成彼此所理解的样貌,变成多少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表达,而后散播到对方的耳中,成为对方所加工的原始信息,又成为他所获知的另一份表达,在这其中,理解的偏差虽非必然、但经常存在。



或许会有小伙伴问,“我们有必要这么认真吗?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哪有那么多的误解可言?”是这样的,在我们与熟悉的朋友交流的过程当中,与他的关系和交流模式似乎已经定性,就好像两个植物细胞之间形成了稳固的胞间连丝,甚至当了解一些对方的行为习惯之后,在面对相似的事时,可以预测出对方下一句会说什么、下一步会做什么。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迈出朋友的舒适圈,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或者是与思维、交流方式容易产生误会的小伙伴沟通,这个时候,一些不习惯或是交流时想要打的退堂鼓便出现了。某辩论节目主持人曾在节目中说过“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原话实际上出自于王朔的《看上去很美》,“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却也不必因此就把别人都当无可救药的傻瓜或一概斥为别有用心。”



但被误会真的是表达者的宿命吗?其实王朔的话更多体现出当表达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无法为对方所理解时难以避免的“无奈”情绪,但无奈并非是终点,无奈正是一种将要克服误解的“起点”。就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阻碍与困难时所产生的的消极情绪之时,情绪只是在提醒我们现在的境况并非是期待中的和想要的,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往哪里推动,而不是就此唱起消极生活的歌。正如自身的表达被误解并非是我们的追求,也并非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结果,而是我们寻求人与人之间进一步包容与理解的信号。


在人类发展的原始时期,没有语言和文字,交流也很有局限。或许在自身食物短缺时、有可怕的动物时、哪里突然间大地撕裂时,才会开始寻找同类,开始彼此证明没有敌意,寻求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但这份交流的尝试甚至开始便是误会,在挥舞胳臂的时候就被对方误以为意图偷抢食物而大动干戈。交流在变成常态之前是一种伟大的个体间的合作与支持,本身便是在两个可能关联性小的生命之间擦出的美好的火花与文明的进步。因此当我们在烦忧被误解时,本身就是在靠近进一步理解的尝试哇!



而被误解,真的是不好的吗?一方面,被误解的过程会告知我们“被误解”的原因,除了基于对事物不同的观点、看法会造成误解以外,摒弃掉“他人即地狱”的想法,我们会真正“看到”一个想法不同于我们自身的个体的理解。另一方面,尝试找到他人误解的原因,便是找到了一种更包容的理解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也是找到了另一种“理解”,在他们的帮助下,除了能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可以更加通透地让对方理解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


因此,“被误解”真的是表达者的宿命吗?我想,“宿命”二字可以去掉了,在神经科学上来说,我们时时刻刻都无法做到真正理解,那不如换种思路:我们在交流和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一直都在追求着更好的“理解”,误解不过是家常便饭,是增进对彼此友爱、包容与理解之心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文明不断向前、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