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生命·思考】(一)逃避反思的日常生活“解离”状态

发布日期:2023-10-23    作者:高媛媛/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在缺乏关于生命意义的元叙事的时候,生活的散乱无从归聚,我们忙,但不知为什么忙。元叙事,主要来自主流文化建构的关于社会生活的价值皈依,就是做什么、怎么做是好的,善的,有利于个体和其置身其中的群体及环境,存在并持续存在下去的意义系统,在这其中个体生活作为获得标定,并得到解释,它们的意义既是现世的,也是超越的。


人的生存,人为什么生存,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的实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提升完善;第二个问题,需要价值意义指归。



现在重技术理性,轻价值理性的状态,导致了人可以努力活着,但不知为什么活的状态。我们可以说出一千个努力活着的理由,比如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等,但是终归是怎么活着的生存性问题,是显耀地活着,还是卑微地活着的问题;终归是如何实现目标生活的技术途径问题,而不是为什么活着的价值问题。很多人将生存性问题当作价值追求,比如,活着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有钱有权,活着就带劲。那为什么还有停下来时候的空虚无聊?显然,努力搞钱,过更舒适的日子,过让周围人更羡慕的日子,过对别人发挥更大掌控的日子,还是没有勒住无聊感的产生以及为了回避无聊而产生需要做些什么又无从做起的焦虑感。因此,你会看到,生活中,我们忙工作,忙玩耍,忙各种,就是不敢让自己停下来。



原因是生存的价值根基缺失。我们每日活动获得的生存成就没有在生命意义体系上获得价值标定,升官发财在带来个人成就、家族荣誉的满足感之外,还有什么激发人继续奋进活着的意义,这需要更大意义体系依托。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选择生存并继续生存的话,方便行事就是处在日常“解离”的状态。隔着“毛玻璃”看世界,这个世界跟自己有关,但又无关痛痒,自己好像参与其中,又好像没有。


这种“解离”状态有二,一是跟自己的解离,二是跟环境的解离。


跟自己的解离。通过根据一定的特征属性(这个特征属性往往来自别人给出的既定分类,比如星座、五行、MBTI等)将自己归类到相应群体中去,目的是通过将不确定的个人依附到固定特征的群体中去而获得人格稳固感和确定感,逃避严肃考虑自己是谁,想要怎样,如何怎样等系列问题所带来的辛苦感,以及可能认知无果的焦虑感。


跟环境的解离。个体接受二手知识、观点,刷视频,看热搜,在别人的眼界里看生活,共情自己的当下。别人的自媒体展示参与了我们的自我建构,我们借着别人的建构而间接建构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自身生活建构中去。躺平、麻木的常态不仅来源于自己的不想被工作物化的工具人状态,还来自于缺乏亲历生活的鲜活感和基于此建构自我的使命感、完成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