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习惯背后是...

发布日期:2023-11-17    作者:黄钰彤/文,王嘉麟/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如今,各类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专家观点”“专家建议”,小到早餐吃什么有营养,大到社会公共问题,处处可见“专家”身影。但相较于传统的“专家建议”,现在的我们好像更熟悉“建议专家不要建议”,越来越多的专家话语不为公众认可甚至引发“专家变砖家”的嘲讽。今天,让我们一起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视角解读这一社会现象。



01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习惯的生成


2022年5月19日,几条专家购房建议齐上热搜,从“专家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专家称买房比租房划算”到“专家称今年6到10月是购房好时机”。专家既建议“不要掏空钱包买房”,又宣称“买房比租房划算”,这些看上去相互矛盾的建议和“买房”这个敏感的话题相碰撞,点燃了公众的不满。



网民随后以一种讽刺的口吻纷纷为专家“提建议”,#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词条迅速冲上热搜。随着情绪的积累,网民开始了对专家的群嘲,“专家”形象在知识权威的反叛大旗下,一步步变成了纸片人“砖家”。在“苦专家久矣”的一面倒声讨中,专家的力量和权威性也在被消解。



时至今日,网络上的“专家建议”依旧存在,而网民对专家的声讨也持续不断。虽然大部分“专家建议”仍然具有资政建言、引领舆论、普及知识、弥合争论的良好作用,但“专家”已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网友的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已然生成。“专家建议”成了流量密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观点往往都能获得很高的点赞量,与此同时,一些真正有益的专业化解读沦为牺牲品,严肃的公共议题难以获得人们的注意力,这严重破坏了网络舆论秩序。


02

从“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看网民心理


(1)网民对“专家建议”的曲解和盲目站队。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每天都沉浸在繁杂而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浮躁的浅阅读习惯被逐渐养成,这种浅尝辄止的习惯使其对专家建议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产生对“专家建议”的曲解。面对复杂多变的陌生领域,如科技传播、灾害传播和健康传播等,网络社群的形成使得相同的观点在部分人群中不断传播,民众对意见站队的渴望超越了对事实真相的寻求,公共讨论沦为无意识的情感宣泄,这就导致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生成。


(2)“反智主义者”通过种种逆反行为来获得感受上的满足。反智主义又称“反知识主义”,反智主义者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是有害而无益的,并怀疑或鄙视知识的生产者——知识分子,寻求知识阐述的平等权利。部分网民在专家建构的知识话语下,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就会想要打破精英们的话语体系,重新建构一个逆反主流的“新玩法”。而这种“新玩法”往往能以打破常识的观点迅速吸引眼球、博取关注、获得流量。在这个过程中,反智主义者们收获了存在感,同时还能宣泄情绪、获得即时快感,于是,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不会反思,越来越反智。



03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带来的警示


面对争议性事件,我们要敢于挑战“网络专家”的权威,不能轻信很多质量堪忧、脱离实际需求的“专家建议”,但同时也要避免矫枉过正,陷入为否定而否定的怪圈。尤其是当我们使用自媒体这一强大的发声渠道时,要避免被“质疑一切”的情绪所裹挟而失去理智,陷入鞭笞专家的集体狂欢中,更不能一味以“流量为王”、为“蹭热点”故意曲解专家建议,而是要具备足够强的分辨力,真正理性地关注、讨论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公共话题。

在最后,小编想再强调一点:不要总是根据自己的方式生活给别人提建议。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选择真正让自己感觉安心和舒适的生活方式,就是幸福的源泉啦!


参考文献:

[1]杨丽. 读懂“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话外音[N]. 新华日报,2022-05-30(004).

[2]罗方禄,邬永嘉.网络反智主义的表现、传播手段与治理[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