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会怀疑自己的记忆吗?

发布日期:2023-12-26    作者:汪龙佳/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某天我和男友吵架,到途我俩开始梳理吵架的逻辑线,但是版本却不一致,我认为他在恶意杜撰,他觉得我的记忆出现了偏差,于是我们吵到了宿舍门禁前的最后一分钟,彼此谁也不服气,但达成了一个共识:下次吵架前一定要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要不然对方的记忆力实在太不准确了!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力都可能会不准确。


《了解人类行为的50个心理学实验:从巴甫洛夫的狗到罗夏墨迹测验》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让两组被试观看同一部影片,但是让他们回答的问题有细微的差别。

A组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辆汽车碰撞时,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公里?

B组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辆汽车撞毁时,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公里?

结果B组估计的速度要远远大于A组的估计速度。

一周之后,实验者让被试回答同一个问题:上次的录像中,你是否在交通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

结果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A组被试中只有14%的人认为自己看到玻璃碎了,B组却有32%的人认为自己看到玻璃碎了。


研究验证了错误记忆现象的存在,即实验被试会“提取”出完全不存在的记忆,这一提取过程深受用来进行描述的语言的影响;此外,用来进行描述的语言也会引发被试产生期待效应,进而对原本存在的事实进行夸张,或是虚构出之前忽略的细节乃至虚构出之前并不存在的事件。


这个实验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记忆内容都是经过大脑加工之后的结果,出现错误真的太正常不过了!(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事实的确如此)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的记忆系统并非是对往昔经验的原样记录,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本来面貌进入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地记录在头脑中,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和倾向来对事件进行编码。而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经验或知识,也会影响我们如何对新的记忆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对我们所体验到的事件的记录,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复制,在此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错误。



那么,错误记忆是怎样产生的?


错误记忆是指个体在记忆中错误地把未曾发生过的事件当作发生过,或对事件的记忆与其本身并不相符。即使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人们的记忆也会因内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影响错误记忆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年龄、人格以及情绪,外部因素则主要包含了呈现方式、预警提示、加工水平和时间压力。


与错误记忆相关的还有一个更奇特的现象,叫做既视感”,即我们会觉得现在发生的事情似曾相似。这种记忆好像是真实的,但其实是虚假的。这会导致你产生一种无法区分某事是在现实中还是梦境中发生的感觉。在某种层面上,这种“既视感”所衍生的熟悉感也会加深我们的错误记忆。


举个例子,一对刚在一起不久的情侣因为矛盾吵架,男生的语气有点冲,女生总感觉这样的情况曾经发生过,说:“你又凶我了!”男生立马回怼了一句:“我什么时候凶你了?”


女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你看,你现在就在凶我,我总记得你之前也这样凶我了。”


“我可没有凶过你,不知道是您哪一任男朋友凶你,您开始栽赃诬陷了。”男生自然也不甘示弱。


于是,矛盾进一步激化。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意识到并有效避免错误记忆呢?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出现错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总是愿意去相信自己的记忆,尤其是在争吵的时候。


但是错误记忆在很多时候确实误事!比如证人证言,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证人的脑海被错误记忆占据,那就会说出自己信以为真的错误证言,电影“十二公民”中就非常生动地呈现了这一点,这也是司法人员需要仔细推敲、验证证言可靠性的一部分原因。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文章开头我和男友就是因为彼此的错误记忆而大吵了三百回合,影响了一段时间内的幸福感。


站在亲密关系的角度,小编还是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可能不够准确的记忆”而影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既有可能是你记错了,也有可能是我记错了,甚至我们的记忆都发生了扭曲。有的时候,“事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想通过“事实”表达的内容。当然,如果你只是看对方不爽,想无理取闹一下,那就另说另道了!


当然,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记忆还是准确的,这也是你能够顺利考入大学的原因,大可不必怀疑自己所有的记忆都可能会出现错误哈~


1.张磊.记忆也有不靠谱的时候[J].课堂内外(科学Fans),2015(06):60-61.

2.《错误记忆》: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EB/OL].

3.谭成慧,幸琪琪,宋欢.什么使记忆出错?——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3):122-128.

4.周楚.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实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如何解释似曾相识的既视感[J].科学之友(上半月),2020(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