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重生之小丽能夺回属于她的一切吗?

发布日期:2024-01-12    作者:郝玲/文,徐菲/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昨晚由于赶ddl又熬了夜,昏昏沉沉地入睡后,今天早上醒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床上,并且拥有一张陌生的脸——是的,她穿越了。


她的名字叫小丽,是一个家庭主妇,结婚已经三年。与老公的关系还好,但小丽对公婆十分愤怒。因为每次跟老公吵完架,她都渴望公公婆婆能进行公平的评判,可无一例外的是,公公婆婆每次都选择站在老公那边,抱成一团,而自己则显得像个外人。感觉他们三人是一伙的,而自己是被孤立的那个,因此小丽内心无比愤怒。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丽该怎么办呢?她能否帮助原身夺回属于她的一切?



在小丽茫然无措的时候,她看到了大学时期关注的公众号“山大心理”新发布的一篇关于“接纳”的推文,内容大致如下——


“接纳”这个词在生活中被用得很多,但接纳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要接纳什么?能不接纳吗?从字面来看,接纳的就是接受一个东西然后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接纳意见建议,但心理上的接纳不仅仅是这样。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术语叫无条件积极关注”,也称为“正向关注”或者“积极关怀”。它意味着在咨询的每一个时刻,咨询师都需要无条件关注和接受来访者可能会有的混乱、恐惧、愤怒、蔑视、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情感。这种关注是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而且不管来访者的情感正确与否或合适与否。


这种行为可以类比到生活中对自己的接纳上,即把自己当作心理咨询师,把事件当作那位来访者,无论生活里发生了多么让你感受不好的事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不管事情正确与否或合适与否。


不接纳的背后往往是焦虑。我们总希望事情朝着某一个方向上进发,向某种“好”的方向进发,以达到某个想象中的状态,或者说理想状态,但是当事情脱离了我们能够控制的范畴时,往往就会产生焦虑,且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在自我学派的观察自我中,提倡体验此时此刻,具体就是无论出现什么想法、意象或感觉,个体总有一部分独立于它们之外,这个部分能够“退后”去观察这些感觉。把这种观察类比到接纳上,就可以去试着承受负面的事情。这不同于忍耐,没有那么怨愤,没有那么被动,当然也会有不适甚至痛苦,但你能将他看作日常,看作必经的一环,不去自责,不去评价,仅仅是承受。


形象地说,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罐子,那个罐子可以用来盛放焦虑、恐惧、愤怒、紧张等等。不必简单粗暴地将它们压抑,也不必急于去对抗、去控制、去纠正或是去逃避;而是拿出一部分的它们放在罐子里,告诉自己:“我知道他们在那里,我并不是要将他们扔掉,而是在可以的情况下慢慢‘消化’他们。”



看完上面的内容,小丽略有所思。冷静下来时发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老公绝对不是个只站在父母那边的妈宝男,老公对自己很好,问题就出在小丽总是对公公婆婆有更亲密的期待:渴望跟他们成为一家人,公公婆婆可以把自己和老公一视同仁,像疼老公那样疼爱自己,但是却总是被现实无情地打脸。小丽从小在一种没有支持性和接纳性的环境中长大, 所以渴望公公婆婆能够看见自己、偏袒自己,能够站在自己这边,而不是站在老公那边。但事实上,公婆就是偏爱儿子,这无法改变。


这时小丽也明白了自己愤怒的根本原因,是不接纳“自己没有站在身后支持自己的父母,而老公却有”这个事实,并且一直试图改变这个事实,一直跟这个事实对抗,结果每次都被事实击败,打回原形。但现在小丽懂得了,自己能做的就是接纳现实,接纳自己就是没有站在身后支持自己的父母,而公婆也无法做到把自己和老公完全公平对待。


尽管这很让人难过,但小丽只有接纳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考虑之后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思考怎么改变现状和爱自己。只有接纳现实,她才能把过度的投注到别人那里的力量收回来,放在自己身上,看看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所以恭喜小丽,这一次,她迈上了拥有快乐和幸福人生的第一步。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无条件积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