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为橘】它配它吗?

发布日期:2019-06-11    作者:罗文旎​    编辑:罗文旎    浏览次数:

看到豆瓣上一个分享自己宿舍装饰的小组,我想起了自己刚搬到新宿舍楼的情境。在那个“连地板都是水泥的”的宿舍里,我天天盼望能够搬进又高又新、能够配得上“学生公寓”这四个字的地方。后来,因为学校翻修老旧宿舍楼,我如愿以偿。

在之前的六人间里,每个人的空间狭小而又逼仄,根本没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能够放下所有东西已经是最高追求。因此我们搬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装饰:墙纸、床帘那都是基本操作,在我看来,星星灯、壁纸、小黑板、干花才是增加宿舍幸福感的利器,于是该安排的一样不少。结果就是,我现在桌面的可用空间小于50%,每次拿出电脑的准备工作就是收桌子……现在想想,我真的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吗?回想当初,购买它们的时候唯一的念头不是“我需要”,而是:得配得上我的新宿舍。

这一经历让我联想起狄德罗效应,它的起源是一个有趣的故事。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有些不对: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最后,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似乎到这个时候他应该很高兴了,可事实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他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200年后,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又称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当今的我们比18世纪的哲学家能够更加轻松地购物,这种情况也逐渐被放大,要做到配套比200多年前简单许多,这种效应在现代更加广泛存在。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呢?为了和一对精美的耳饰相配,怎么也要买一身优雅的连衣裙,这时又发现鞋子不上档次,慢慢地,这种嫌弃逐渐殃及包、口红、发型等等等等;机械键盘、固态硬盘、游戏皮肤,总能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宣传图写着:“收到礼物的男朋友都感动哭了!” 热爱电竞的一些人同样如此,先是买了游戏皮肤,觉得自己的键盘影响发挥,机械键盘就变成了刚需,慢慢地觉得电脑也影响游戏体验,组装电脑又变得迫在眉睫……结果就是,我们在买买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担负着这个年纪不该承担的花呗。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被某样精美的东西支配了呢?被操纵一般地让我们伸出罪恶的小手,打开吸血的APP,点击纠结了很多次的那个选项:确认支付,等待收货,最后发现买来没几天就开始在角落吃灰。于是我们的生活被它追赶着,逐渐接纳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苏格拉底说过,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所以,在下次想要消费的时候,先暂停一下,多想想:这个东西能有多高的使用频率?这个东西能给我带来什么?想清楚了,再决定买不买。

我已经从晒宿舍装饰的小组投奔简约生活组了,你还在删除购物车最不想要的几样来腾出位置给新的东西吗?


【为橘】

橘生淮南,淮北为枳。然而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为橘为枳挣脱了环境的束缚,往往取决于我们看似平常的小决定。

保持内心的美好,做淮北之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