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上午8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在中心校区明德楼二层报告厅开展。在前期“心云”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博士此次又针对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知识,对全校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及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伊始,徐凯文博士先对中美大学生的自杀率进行比较,引入今天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主题。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大学生高自杀率的现实。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心理健康教育者们的面对的难题还有很多。在心理危机信息来源方面,73%的信息主要来自院系,这充分显示出了学院的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作用。心理危机的出现原因多样,而首先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发展,沟通与合作缺失,导致人格障碍高发;其次是应试教育产生的功利思维,致使精神障碍;最后是学生本身价值观的迷失,成为“空心病”患者。心理危机的出现无法避免,而如何有效地应对处理危机才是重点。在进行危机干预时,危机干预者们需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团队合作的原则,关系与界限原则,同时应做好情绪管理,克服焦虑感、无助无望感、不忍心感、愤怒感,在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谈话时保持冷静,耐心倾听,态度温和而坚定。
在具体实施方面,在发现学生的自杀倾向后,危机干预者应该在第一时间采取24小时监护措施,确保在安全地点、安全楼层,并在48小时内结束监护。在监护期间,快速有效地联系父母,注意告知父母基本情况,确保父母尽快到校履行监护责任,才能最根本地保障安全。此外,法律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危机干预者们要一直怀有法律意识,确保危机干预的合法性有效性。
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心理危机诱因复杂,危机会个体也都存在差异,准确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知识,坚持团队合作,法律意识紧跟,心理危机干预才会有成效。相信经过此次的培训,我校各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更加有效地开展,并最终受益于我们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