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我好像不想吃饭了……

发布日期:2025-07-28    作者:崔育宁/文,牛琪然/图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自从卫健委推出减肥食谱以来,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体重管理年”的科学减重计划。食堂里,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吃水煮菜、减脂餐;操场上,夜跑的队伍也日渐壮大。但与此同时,有些同学却在减肥路上越走越极端:每天只吃水煮菜、疯狂计算卡路里、盯着热量表吃饭,还有人“瘦了5斤还想再瘦10斤,现在看到饭菜就焦虑”……



“减肥”变成一场自我较劲的战役时,我们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正在悄悄失控。


“瘦即是美”的陷阱,困住了多少年轻人?


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超重肥胖率已超过50%,科学减重确实迫在眉睫。但减肥并不等于瘦,瘦更不必和美挂上等号。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A4腰”“漫画腿”,让许多年轻人误以为瘦弱才是美的唯一标准。可那些“完美身材”的照片背后,可能是修图软件的功劳,也可能是以健康为代价的极端自律。


极端减肥的代价远比想象中沉重。有人因长期节食导致闭经、脱发,甚至长出老人斑;有人暴饮暴食后偷偷催吐,食道被胃酸灼伤;还有人因过度运动造成关节损伤,最终被迫放弃运动。当减肥滑向失控的边缘,甚至还有可能患上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


进食障碍:当减肥变成一场“心理风暴”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EDs)并非简单的“不好好吃饭”,而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常见类型包括:


1. 神经性厌食:“瘦”的强迫追求,即便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肥胖;

2. 神经性贪食:暴食后催吐或滥用泻药,陷入“吃-悔-吐”的死循环;

3. 暴食症:无法控制地大量进食,却不采取补偿行为,常伴随自责与抑郁。


研究显示,女性青少年是进食障碍的高发群体,这与社交媒体宣扬的“完美身材”、自我客体化(过度关注外表评价)密切相关。


进食障碍的背后往往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有人通过控制饮食来对抗生活中的无力感——工作压力大时,计算卡路里成了唯一的“掌控感”;失恋后,暴饮暴食成了填补内心空虚的方式;甚至有人将瘦身视为“自我证明”的勋章,仿佛体重秤上的数字能决定自己的价值。



这些行为看似与意志力有关,实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心理风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即便骨瘦如柴,仍觉得自己“不够瘦”;暴食症患者会在深夜独自吞下大量食物,又在愧疚中陷入抑郁。一位康复者曾描述:“食物像敌人,又像救赎。每次暴食后,我都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而社会文化的推波助澜则让这场“战争”更加难以平息。长辈一句“你最近胖了”的调侃、朋友聚会时对“减肥成功者”的夸赞,甚至便利店货架上标注的“低卡”“零糖”标签,都在无形中强化着“瘦即正义”的焦虑。研究发现,频繁接触减肥内容的人,40%会产生自卑情绪,进而采取不健康减重方式。网络上流行的“7天瘦10斤”“生酮饮食”等极端方法,看似高效,实则暗藏风险。


科学减肥VS失控信号:你的心态踩线了吗?


卫健委的减肥食谱本意是倡导均衡饮食,但现实中,许多人却将其异化为“自我惩罚”的工具。科学减重的核心是“可持续”——每周减重0.5-1公斤,主食、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运动量循序渐进。而失控的减肥则充满危险信号:每天称重超过三次、对食物热量产生罪恶感、回避社交聚餐……这些行为看似是“自律”,实则是心理失衡的前兆。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情况,或许可能需要按下暂停键:

计算热量时心跳加速,仿佛在做数学考试;

看到别人吃炸鸡会下意识评判“不健康”,却忘记食物本可以带来快乐;

因为多吃一口米饭而惩罚自己多跑五公里;

每天称重超过3次,情绪被体重秤上的数字左右;

社交聚餐后有过催吐的念头或行为;

……


与食物和解:找回健康的第一步


有个概念叫“正念饮食”:吃饭时专注感受食物的味道、质地,而不是纠结于热量。试着在下一顿饭时,放下手机,细细咀嚼一颗葡萄:它的酸甜、汁水在口腔爆开的瞬间、吞咽时滑过喉咙的触感……你会发现,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连接生活的纽带。


重建与食物的关系,还需要打破“完美身材”的滤镜。人体的脂肪保护着内脏、维持激素平衡,而肌肉让我们能奔跑、跳舞、拥抱所爱之人。正如一个创作者在艺术展中展示的作品:她用缠绕的红色丝线象征进食障碍的束缚,而最终解开丝线的,是一把印着“自我接纳”的钥匙。



如果你正陷入减肥焦虑,不妨试试这些小方法:

1. 社交媒体“断舍离”:媒体上的“沙漏腰”“筷子腿”多是修图产物,真实的人体需要脂肪保护内脏、维持激素平衡。试着用“功能视角”看待身体——它能奔跑、跳舞、拥抱,而不只是“看起来瘦”。

2. 记录饮食心情:食物不是敌人,而是能量来源。记录饮食时,不要只关注热量,也可以写下味道和心情,“今天的南瓜粥很暖胃”“和朋友分享蛋糕时特别开心”,让食物回归情感体验。

3. 寻找替代性成就感:报名一场校园马拉松、学习舞蹈或绘画,用多元价值感稀释对体型的执念。当发现自己频繁比较身材时,默念:“我的价值不由体重定义”。

4. 建立支持系统:和信任的朋友约定“不评价彼此身材”,遇到情绪波动时一起散步聊天。但如果真的出现了暴食、催吐等行为,或持续情绪低落,别独自硬扛!及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医院专科门诊,专业帮助能有效阻断恶性循环。


卫健委喊大家减肥,是希望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而非被体重数字绑架的人生。


健康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我们完全可以在热爱美食的同时保持活力,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状态。


这个夏天,愿你能放心享受冰镇西瓜的清凉和小龙虾的鲜香。毕竟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止于外表,它藏在你对生活的热爱里,在你大笑时弯起的眼角中,在你勇敢接纳自己的每一刻。


参考文献

[1] 赵成毅,姜兆萍.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6):956-960.

[2] 张歆竹.“纸片人”与“大胃王”——了解进食障碍[J].心理与健康,2024,(01):54-55.

[3] 刘晓莉 (2024). 青少年进食障碍性别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与治疗途径. 心理学进展, 14(11), 55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