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这样的人——总是常怀一颗善心,希望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但总是没能真正地帮上忙,甚至会导致“帮倒忙”或是“好心办坏事”这样不好的结果出现。其实帮忙也是讲究技巧的,帮真正需要的人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才算是真正的帮忙。
确认是否有帮忙的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人人都怀有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好意,在你为他人提供帮助时,肯定也是希望能尽己所能真正地帮助别人。而“尽己所能”便是其中的一个前提条件,行使善良,提供援手需要在能力范围之内实现。
《开端》里的肖鹤云对李诗情说:“善良不是廉价的美德,它要跟能力相匹配的,要不然就是添乱。”
肖鹤云认为善良要量力而行,但李诗情却坚持要救下更多的人。我们无法评判明哲保身的肖鹤云和执着善良的李诗情谁优谁劣,但我们知道现实不是电视剧,无法进入循环重新开局。所以,在行善良之行之前需要斟酌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如果当前你的能力还不能做好这件事情,还无法实现这份善良的时候,你还会坚持吗?是否有考虑过发生的意外和错误呢?
“本意是好的。”仅有这样的行为动机是不够的,如果行为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相悖,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在提供帮助之前要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预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造成的行为后果,避免对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如果不确定是否有能力帮助他人,那么比较稳妥的方法便是不帮。比如仅凭自己对某软件的一知半解,就给朋友打包票说能帮忙在周五之前处理完数据,但最后发现自己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不太会操作,又不愿在朋友面前改口,结果交了一份不符合规范的文件,导致朋友需要连夜修改,还错过了比赛截止日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判断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帮助
在帮助别人之前需要思考对方是否真正需要你的帮助,不能擅作主张提供你认为对方应该需要的帮助。判断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开口询问,得到对方的请求后再提供相应的帮助。对方有所求,而你恰好能够给予帮助,这是最好的情况。
但这并不是说没有求助意愿就是不需要帮助。出于客气和礼貌的基本要求,对方可能会较为委婉地拒绝,因此还需要通过观察和试探来判断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比如由于身体原因腿脚不便的同学,可以尝试先给对方提供一点帮助,偶尔帮忙拿快递或者带饭之类的,试探对方的态度。如果TA感到高兴并表达感谢,那么可以提出日后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也可以来找自己;但如果TA对你的帮助感到抵触,或是不太自然,那么还是不要“擅自”帮忙为好。强行帮助的会导致双方都不太高兴,对方觉得自己的意愿不被尊重而不高兴,你自己觉得出力不讨好而不高兴。想必你在帮忙之前肯定也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取正向反馈,获得自我价值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或是一个纯真的微笑,而不是造成麻烦和遭受责备。

不必过于执着帮助的内涵
在提供帮助的时候要明白帮助只是帮助,或许能帮助对方渡过眼前的坎坷,或许能让对方纾解郁闷心情,或许能帮助对方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很难去改变他人的人生。因此,不能以过于理想化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在给予帮助后,不必执着对方是否因你的帮助有了极大的改善。因为当你有一个特定目标去给予帮助时,容易变成你自己的执念,所以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你的帮助对对方有所裨益,自己也心情舒畅就足矣。最后,从每次的结果中汲取经验,不断地提升自己行善助人的技巧和能力,知行合一,发挥自己助人能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
帮助既讲究技巧也讲究机缘巧合,有时也不需要考虑这么多,顺势而为就好,比如在下雨天和没带伞的同学同撑一把伞,在路边递给回收废品的老人一个空瓶子。在对方恰好需要你的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尽己所能,共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