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妈妈打电话问你:“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寄过去。”你习惯性地回了句:“随便。”
去食堂路上,室友问你:“我们去哪里吃?”你习惯性地回了句:“随便。”
和好友约饭,对方问你:“想去吃什么?”你还是回了句:“随便。”
其实一点都不随便。
当满载着食物的包裹实实在在摆到面前、当食堂阿姨笑着问你“要大份小份”、当好友定好了吃饭地点,你才发现,你并不喜欢吃它们,甚至后悔为什么没有说出自己真正想吃的东西。
“随便”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每次听到“随便”这个词,就像是在玩一个高难度的“你画我猜”游戏,画的人是抽象派的杰出代表,猜的人一头雾水,坐立难安。

其实,当“随便”这个词脱口而出的时候,很多人内心是有一个很朦胧的答案的。可出于应付、怕被拒绝或者不愿意麻烦别人等心理,人们会选择用这个词来掩饰自己的需求,甚至希望别人能够猜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当实物出现在面前时,又会产生明显的心理落差,感到深深的失望。
细细想来,我们何止是喜欢说“随便”这类的词语,从小到大我们都很喜欢采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小时候,看到心仪的玩具,往往不是直接开口,而是长时间盯着它看,以此暗示自己真的很想要这个玩具;等长大以后,也总是想通过漫不经心提起这种方式,来提醒身边的朋友你该还我钱了。比起“我想要XXX”“我选择XXX”,我们听到的,更多都是“随便”“我无所谓的”“都行”这类的词语。
采用这种模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使对方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还是一些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诉求。一方面,希望对方能够在自己尚未表达内心想法之前就猜到我们真实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太过纠结自己的想法是否会给对方带来不便,不愿意麻烦别人,于是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

可需要清楚的是,人的需求就像是一根弹簧,一味地选择去压抑,并不意味着它就会消失。相反,它会以更大的力量,对你的内心造成反弹。如果想要变得轻松一点,就必须及时地卸掉需求带给我们的“压力”,而不是一直委屈自己,独吞这颗苦果。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需求,照顾其他人的需求本是我们礼貌的体现,可当顾及对方情绪超过自身时,我们常常会失去自我。如果想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谁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随便”就成了最好的护身符。
我更想说,使用“随便”这类的模糊的表达方式,看似是把选择权给别人,其实是让两个人都处于尴尬的境地,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去花费很多的精力猜测你的心思,尤其是并非亲密的人之间,只不过是故意给人出难题罢了。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以“随便”带过,带来的或许只能是彼此的尴尬。
相比于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并不会让对方觉得你盛气凌人,相反,直接的态度会缩短对方琢磨的时间,给人留下坦率真诚的印象。
所以下次,有人再问你:“你想吃什么”,就直说出你的需求吧!如果实在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也不要以一句“随便”草草结尾,最后加一句“真的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参考文献:
[1]凌宇,贺郁舒,黎志华,刘文俐.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05):901-9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