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复读机才是人类的本质?!
人们之间的差别,
也仅仅就是复读机的品牌和功能的不同。
不信?
随随便便翻开消息记录,
都能找到许多类似的情景。
我们会用复读机的方式,
表达对学业的恐慌;


我们也会用复读机的方式,
表达对学生工作的热爱与决心;

甚至连我的朋友圈,
也成功被一个个可爱的“复读机们”攻陷。

每当看到有什么精彩的评论,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Ctrl C + Ctrl V。
特别是QQ“丧心病狂”般有了“+1”的功能,
更是迎合了我们这群没有情感的复读机。

你是其中的一个复读机吗?
或许你曾经也羡慕过他人文采飞扬,能准确地表达想说的话,既深刻又灵动,然而自己胸中点墨不足,只能在那里无情地“复制粘贴”,成为别人思想的搬运工。
为什么我们总会出现复读机的状态?
有的可能是在单调的生活中寻求消遣。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着昨天的生活,循环播放着同一首歌曲,在既定好的音符里跃动,安全却也乏味。而类似这种“复读机”的方式,无论是“消息盖楼”带来的另类成就感,还是“我皮我开心”的自我娱乐,都可以让人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缓解压力,成为自我消遣的路径。
有的可能是在从众趋同。为了不突兀且自然地参与到对话中,选择采取“复读机”的方式来更好地融入: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他做什么,这样就算不正确也总有人跟我承担同样的后果。再加上如今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特征,当新问题出现时,为了减少大脑加工,我们往往会看看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一旦有某只“出头鸟”跳出来,就很少经过大脑思考地对他的行为进行重复和模仿。
适当的复读是可以的,比如复读别人的经验教训,复读别人的谆谆教诲,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少走一些不必要弯路的重要方式。但一直复读和只会复读,永远处于一个“复读机”的模式,会让我们忘记“我”的存在。
那么,该怎么挣脱这种一直复读的状态呢?

01、做一个有见地的“阅读器”
心里有想法却表达不出、不知怎样准确表达、容易被他人的思想左右……这些或许与个人特质有关,但往往也与读书的多少有关。人因饱读诗书而腹自华,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心智会随之不断成长,能够不断跳出自己原有的、狭隘的格局,去探索人生更大的可能性。碎片化的时间对于完整的学习是一种弊端,但利用好了却也可以成为一种优势:睡觉前翻两页书,等公交车的间隙打开手机的阅读软件看上两眼……长此以往,我们也能拥有别人羡慕的知识面与思想高度,“说点什么”不再是一个让人害怕的想法。
02、做一个会表达的“小喇叭”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做一个没有情感的“复读机”,并不代表没有想法,而是因为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尝试适当增加自我回顾:每天晚上找个时间,回顾你做了哪些事情,比如看了一部电影、听了一首音乐,想想自己在做了这些事情后有什么感受及意义,一点一滴积累,一笔一划记录,就算初期的文字稚嫩且青涩,但慢慢拓展和延伸,量变最终也能达成质变。表达越多,积累越多,你就越能熟练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为别人复读的对象。
03、做一个善思考的“CPU”
每个人的认知都依托于某种观点,但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完全概括全部的事实。复读别人的金句时,多多考虑一下这些语言中不完善的地方,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各种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渐地,你就可以无招胜有招,自己也能说出能让别人复读的金句了。
END
困顿于重复生活的圈子里会让人逐渐丢失年轻人应有的热情与不妥协的探索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理应从当代青年的视角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发觉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触碰与感动,用我们热爱的内容与形式,表达属于自己的青年观点。而非囿于复读的圈子,浑浑噩噩,荒唐青春。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