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我该不该报复那个冒犯我的人

发布日期:2022-09-20    作者:陈辰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昨天我和一个同学吵了一架,理由很简单,我认为他冒犯了我。 我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古老忠告,我也知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典范。平日里我也并非小肚鸡肠之辈,但当涉及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当把我气得咬牙切齿的时候,我觉得我还是十分有必要表达出我的真实态度与观点的,并且在当时冲动的情绪下,很自然地产生了我要报复你的想法。  

63A7


但今天,当我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我又回过头来思考这件事。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产生我要报复你想法的原因,无非就是希望以后他能停止类似的行为、让他自责反思,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报复就是看起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


 
我本想看看网友们是如何处理类似情况,却在无意中发现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开展了关于原谅与报复行为的研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报复行为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挑衅,进而引起再一次的侵犯行为,最终很有可能使得双方矛盾再次升级,引发持续性的冲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报复是人主动适应社会的行为,意在向外界传递我很强,请你自重的信号……


而从结果上来看,选择原谅报复的结果也与我们日常的认知迥然不同。根据国内外一系列的调查,相对于报复,冒犯者在得到对方的原谅后,或是出于愧疚,或是出于感激,他们往往会倾向于不继续针对被冒犯者,更愿意以相对平和的方式对待自己冒犯的那个人,并且是基于善待原谅者的心理之上。

438C

 

由此可见,报复并不一定比原谅更容易让冒犯者停手,原谅才更可能让冒犯者知错悔改 原谅和报复除了在最后的结果上存在差异外,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也敏锐地注意到了不同的选择对健康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影响。 关于报复行为的研究显示,报复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人的负面情绪,因为在实施报复行为的过程中,被报复对象产生了相似的负面情绪,这种比较会使报复者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对下降。但是,这只是一种对比产生的心理感受,并不意味着负面情绪的真正消失。在报复的过程中,个体不断涌现关于对方的负面回忆,被动的持续关注一件消极的事情,会不断刺激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始终难以释怀。而我们都知道,如果负面情绪一直积郁在心里,会对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原谅则是被冒犯者在受到冒犯者不礼貌地对待后,不断削弱对冒犯者负面情绪的过程。当被冒犯者选择原谅时,他的认知就会出现了积极健康的变化,不再一味地责怪冒犯者,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在情绪上也会用积极或中性的情绪代替愤怒等消极的情绪,这样对身体的危害才是最低的。

334E

 

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之道是宽容。也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快感,但这是以生气为开支、以仇恨为代价的行为,实则得不偿失;我们提倡的原谅,是从冒犯者的视角着眼,尝试着去理解冒犯者做出此种行为的原因,去宽容甚至是同情那个冒犯你的人。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冒犯都值得被原谅。如果对他人的冒犯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约束甚至法律的底线,那么原谅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我该不该报复那个冒犯我的人?可能原谅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的原谅,并非是一种自我牺牲,也不是对冒犯行为的赦免,而是在承认冒犯给人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减少事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关爱自己。这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也是一个接纳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胡三嫚,张爱卿,贾艳杰, .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心理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55-57.

[2]张田,傅宏,薛艳.“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的行为[J].心理科学,2016,39(1):116-123.

[3]李婕.影响再次侵犯的实验研究:报复、惩罚、沉默、还是宽恕?[J].心理科学,2016,39(2):42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