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重阳节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或许是因为没有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缘故,重阳节没有给人以很强的存在感。但是在古代,重阳可是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唐代更是重阳节的高光时代,重阳被列为唐代官方认定的节日,拥有一套完整且不落俗套的欢庆习俗。古往今来,更涌现了很多与重阳节有关的名诗佳句,小编盘点了以下几首名家创作的千古名句,顺便检验一下你对于重阳节的了解程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知识卡片1——插茱萸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要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可以把茱萸佩戴于臂或者插在头上,也可以用其制成香袋,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知识卡片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习俗的由来与登高避灾传说和古人的山岳崇拜有关。在秋日草木凋零之际登高“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相对应,在天高气爽的金秋时节登高远望,可有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功效。
九日作
王缙[唐代]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知识卡片3——菊花
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唐代始,头戴菊花开始盛行,在宋代还有人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除了赏菊,人们还会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功效的菊花酒。古时的菊花酒讲究头年重阳节时酿制,等到来年重阳节再饮用。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王勃[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知识卡片4——望乡台
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重阳节历来具有敬祖、敬老、感恩的节日意义,有条件的子女在这一天都要回到父母家中与老人一起欢度节日,祈福消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这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摒弃“二十四孝”里存在的传统文化糟粕,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而今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重阳节正在摆脱“冷门”节日的标签,逐渐成为一个更加多元性的节日,伴有登高、祭祖、佩茱萸、赏菊、饮酒、放风筝、食重阳糕等形式多样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其实是一个任何年龄段都可以过的传统节日,年轻人同样可以参与其中。但我们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同时,不能忘了最重要的:要崇尚孝道、敬老爱老,不忘生育之恩。
参考文献:
[1]修易.如今“冷门”的重阳节,原来在古代这么有趣?[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0(10):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