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百科   >   正文
心理百科

共读 | 第七期 《乌合之众》之二

发布日期:2021-04-22    作者:    编辑:袁辉    浏览次数:

独处时的你和群体中的你为何不一样?

我们都是乌合之众,却无法深刻地了解自己。

 

这次的两位分享人,一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一位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这样一本很多人评价读不下去”“读不懂的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他们的分享或许代表了面对此书的两种不同观感和联想。

 

你是乌合之众吗?

分享者:沈柏彤

乌合之众,就是像乌鸦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似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似乎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只是道听途说便完全相信了那些片面之词。然而乌合之众遍布之广泛,甚至连我们有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的一员,即使我们内心对他们充满了排斥。

这本书的文化背景我不甚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我也不甚喜欢,甚至中途有几次没有坚持读下去,但它仍旧不失为一部讲述心理学的佳作。作者勒庞认为当个体聚集到一起时,他们便变成了没有理性、观点、意识的群体,他们会失去个体意识,会跟随大众的或是大众中引导者的意识行动。虽然观点看似有些绝对,但其中似乎不无道理。就像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一样,当一件事情发生时,或媒体曝光一件事时,大多数人都是以先入为主的概念,坚信事件曝光者的言辞而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人关注事件本身的真相。他们不在乎事件本身是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身为这个群众中的一员,有这么多人和我的观点一样就可以了。就像人们经常说的,大家不会关注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他们只想听自己想听到的。群体将个体中的普遍品质转变为共性,然而因为群体的庞大与冗杂,这种共性不意外地达不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心理暗示确实是一种非常奇怪却作用非常强大的行为。只要反复在人的脑海里输入一个观点,即使这个人最开始对这个观点有所排斥,但到最后都会慢慢接受这个观点。而身为舆论的发起人,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事件,更是在无形之中给了群众暗示,把群众催眠,让群众相信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只要这个目的达到了,那便足够了。

全书作者并没有像其他书的作者一样举例论证,娓娓道来,而是一直在用一种决绝的,不用质疑的语气在反复为读者灌输作者的思想。正是这种心理暗示式的叙述方法让我难以接受甚至几次想要放弃阅读。事实上,作者的一些观点在我看来并不绝对,也不赞同。群体聚集在一起,并非都是没有理性地在行动。纵观历史,群体聚集在一起共同出谋划策,团结共进的例子也数不胜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谚语也并非凭空而来。群体最终走向如何,还是要看群体中的个人是否能坚守自己的意志不被动摇,是否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否会在群体的大潮中湮没。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即使你与人潮的方向格格不入也不要轻易随波逐流。在读完这本书后若是真的对作者的一切观点全盘接受,深信不疑,那可能就真的中了《乌合之众》的下怀。

 

理性群体的可能:《乌合之众》的批判与反思

分享者:马雨豪

关于《乌合之众》一书的评论,其实已经可以说是前人之述备矣。所以,我并不打算向你再一次介绍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相反,我向与你探讨的是,这本书,没有说什么。

首先,我有必要简单概括一下庞勒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非理性状态的概括。

群体是易变的、低智力的。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群体中的个人也是如此,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人们只会随波逐流,一旦风向变了,就如墙头草一般导向大多数那一侧。

群体是缺乏理性的。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人一旦进入群体,就会放弃自身的思考。即使有理性的个体,也会被集体淹没。微博的论战往往是如此的,理智的声音很快就会被主流的言论冲碎,只剩下非理性的攻击与谩骂。

群体是易受感染的。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即使是一个几乎经不起推敲的观念,也很容易如瘟疫一般在群体中蔓延开来,并为人所接受。义和团运动鼓吹刀枪不入的神功,看来荒谬,却由于信徒众多,竟然为千万团民所接受。

可以说,庞勒对乌合之众特征的概括还是比较精确的,但是,我却对此抱有疑问。群体,本身的含义只是许多人的集合,至少应当是一个中性词。庞勒事实上是抱有一种精英主义的立场,其实是夸大了群体恶的一面。诚然,生活中的乌合之众比比皆是,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群体就注定是无理性的、混乱的。所以,我想与你探讨的正是,理性群体的可能性。

我简单地把理性理解成两个方面——积极理性,即主动地去做什么;消极理性,即被动地不去做什么。

要约束群体的狂热与无道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定约束。伏尔泰就说过,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被淹没在人群中,不需要承担责任,才敢犯下平日里不敢做的恶。如果能有一套严谨的法律体系并被严格执行,人就会受到约束,绝不敢轻易在集体中作恶。网络霸凌中,人们正是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大多数中的一个,法不责众,自己承担的责任也就少了,不会受到惩罚,才会如此失控地去行恶。

但这种约束并不能真正培养出理性群体。一旦约束失控或约束本身也是恶,群体就会再度作恶。而且,严密的体系一旦剥夺了人们的思考,那么当这个群体所崇拜的那个偶像——或是前文所提的法律约束,或是长官——出现了问题,整个群体就会滑向恶。德国纳粹就是如此。尽管它有着一套严密的官僚体系,但从根本上就是恶的,结果服从这套体系的士兵们最终犯下了屠杀人类的滔天大祸。

所以,我认为,关键是在于积极理性,即让人能自发地去思考。这首先需要的是自由的身份。一方面,人们必须要打破偶像。一旦这个偶像是的,即不容置疑的,要求人们盲目信从的,那么即使他代表了真理,也只会让人们失去对真理的敬畏,使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黑格尔评价中国皇帝雕像的话来说,这些塑像没有达到艺术的尊严,绝不是代表崇高的精神。这种对偶像权威的质疑也不是无条件的,蔑视一切只会沦入虚无。而是要始终存疑,不盲从,用自身的理性去评价。另一方面,这也需要群体保障个人自由。人皆有从众心理,倘若群体不允许个人独立思考,那么人就会被动服从,如纳粹士兵一样。

要做到这两点,私以为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庞勒恰恰是批评教育的。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要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害处远大于好处。但他所认为的教育更像是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正好与我所要强调的思辨教育相反,后者是教育、培养人们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这正是要教给人反抗,去质疑权威,去正反两面看待问题,而不是教给人顺从,去听信权威。人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摒除偏见与盲从,就能不轻易受群体或权威的蛊惑,而是坚持真理。个体的理性思考正是自由群体的基础。古希腊时期的公民并不能达到人人理性思考的程度,结果其民主沦为多数人的暴政,仍然操控在少数演说家与权威手中。

个体掌握了理性和自由,就不再单纯地为群体的盲目性所操控。群体的无理性与感染性都能得到控制。至此,一个理性群体的雏形就构造完了。

你一定会好奇,倘若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如何还能形成集体呢?当然可以。《论语·子路》中,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人和人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也未必截然对立。相合不意味着一致,但依然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但是许多人的力量共同汇合,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境界,这时形成的群体就会成为巨大的前进推动力。

这样一个群体内,每个人都自由地思考,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权威。所有人通过自由地辩论选择追随集体或者退出。这样一个群体,有着较为坚定的共同信念,每一个个体也都能发自内心去追随它,而不是受集体氛围的感染。是个人选择群体,而不是群体塑造了个人。

我认为,庞勒所描述的群体特征是存在的,却不是本质性的,群体是有着正面的可能性的,正如许多丰功伟绩,是由许多人共同汇成的力量来实现的。我们要充分地发挥群体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反对它、否认它。

 

预告

什么?

不是说这一季最后一期了吗?

为什么还会有预告?

先来揭晓个答案

为什么有人的分享很完整,有人的分享很短促?为什么有人的书单还有照片会出现在下期预告里,而有人只有一个名字?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2020年心理中心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你读书,我买单。(你看你看,我们真的买单了!)

之前也有参加过的小伙伴在问,今年是不是还有,嗯,再过24小时,就能看到答案了!明天同一时间,欢迎关注今年的读书日活动!

最后,我们用首期分享者的心愿书单来作一个圆满的结束。

 

FEBC5


下一季再见!

往期回顾:

共读 | 第一期:《乌合之众》

共读 | 第二期:《无声告白》之选择

共读 | 第三期:《无声告白》之期待

共读 | 第四期:《我在未来等你》

共读 | 第六期:《无声告白》——莉迪亚从天堂寄来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