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一只驴子站在两堆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它明明可以在两堆干草中自由任意地选择,但最后,它却因为无法决定到底应该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这就是著名的“布里丹之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创作者Jean Buridan是十四世纪的唯名论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有时,自由意志反而会导致无法作为,它是一种因为不确定性和有太多选项而造成的选择能力的丧失。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常见:该考研还是工作?要分手还是继续磨合?今天中午吃什么?(乱入)我应该去追求理想,还是找份稳定的工作?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像这头驴一样僵硬在原地,陷入无穷无尽的内耗中——人们都很害怕做出选择。

PART.01
为什么做出选择如此艰难?
我们总想着要做出“完美的选择”。假设你从一片麦田中走过,只许进不许退,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挑选出一颗你认为最大的麦穗,且只能选择一次。半途中,你恰巧发现了一颗非常饱满的麦穗,这个时候,你是会选择心满意足地摘下来,还是再等等,看看前面有没有更大的麦穗?
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把决策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完美型”决策者,他们总是试图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考虑进去,希望做出“最好的”选择;另一种是“满足型”决策者,他们懂得知足常乐,希望做出“足够好”的选择。当人们总是试图做出“最好的”选择,试图让选择的效益最大化时,他们往往就会因为试图权衡所有选项而被“认知负担”压垮,甚至会因为总担心有更好的选项在后面而迟迟不敢行动。
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更好”的选项所迷惑。面对铺天盖地的选择,我们总是试图寻找那颗“最大的麦穗”,却往往因此饱受选择困难的折磨,陷入纠结、内耗的困境中。

我们总想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面临的最大的苦恼,就是“害怕选错”,换句话说,总想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的内心往往有这样一套根深蒂固的逻辑:凡是选择,都有对错;凡是对的,都是好的;凡是错的,都是坏的;凡是好坏,都有相应的奖惩;凡是奖惩,都有相应的输赢。也就是说——选对了,就能获得奖励,成为赢家;选错了,就会遭到惩罚,沦为败者。那么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小我们就知道,成绩好是“对”的,能获得奖励和赞美,能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成绩差是“错”的,会遭到批评和指责,甚至会被人瞧不起;长大后,我们又会发现,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是“对”的,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工作则是“错”的,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是“对”的,一个人生活则是“错”的......
简单来说,在社会规训下,能带来好成绩、好学历、好工作、好家庭、好生活的选择都是“对”的,而其他的选择都是“错”的。在这套“标准答案”的逻辑下,我们习惯性地把每个选择都看作对错、好坏、奖惩、成败、命运。我们害怕选错,害怕偏离“正途”,害怕自己“一步错步步错”,害怕自己会沦为鄙视链底端的输家。所以我们踌躇、犹豫,思前想后、权衡再三,被困在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中。

PART.02
选择内耗怎么破?
从“完美主义”到“学会知足”
试着将自己在做选择时的思路从完美型转变成满足型——“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项能够让我感到还算满意,我愿意选择它,专注于它,不为没有得到的东西感到遗憾。”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如果你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那么你错过的将不仅仅是那些未选择的道路了。
学会知足、学会珍惜眼前所有、学会节制自己无止境的“还想要更好”的欲望——这不仅仅是选择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所以,如果眼前的麦穗已经够饱满了,不妨心满意足地摘下它吧,别再去想前面是不是还有更大更饱满的麦穗,也别去关注别人摘下的麦穗是不是比你的更大。毕竟,无论放弃的选项有多么诱人,你选择的那一个才是你当下真正拥有的。

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标准
我们为什么那么害怕选错?因为考试的标准答案是别人定的,答对答错是相对于标准答案而言的,最后的成绩好坏也是别人打分后得出的结论。假如现在有一场考试,你可以自己确立评分标准,自己给自己打分,自己定义自己,你还会那么害怕选错吗?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一场自己答、自己评的考试。
说到底,选对还是选错,只有我们自己能说了算,因为每个人适合的、热爱的、相信的、追求的,都不一样,到底快乐与否,也只有自己知道。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如果你坚定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多经历、多体验,那么在选择出门穷游时,你就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没钱还总到处乱跑”而觉得自己做了错误的决定;如果你坚定地相信人应该为了理想勇敢冒险,那么你就不会因为他人“真是不自量力,以后肯定会后悔”的评价而质疑自己的选择。这种坚固的价值标准的建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地试错,不断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询问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社会“标准答案”带来的压力,但只有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我们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选错了”,请告诉自己:被放弃的那个选择也许看起来很不错,但它之所以在反复权衡后被你放弃了,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你总是担心自己选错,也请告诉自己:生命的下一步再重要也不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是保留随时改变生命轨迹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