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看信息,
上课间隙里要看一眼有没有小红点,
回宿舍路上要一边走路一边时不时刷一刷,
吃饭时还要拿出来看一眼
——怎么回事,手机里到底有谁在啊!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不自觉地把手机拿出来,刷刷朋友圈,看看班级群里有没有新消息,瞧一眼导师有没有及时回复新消息;哪怕只有几分钟没看,心里也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好像错过了全世界,马上就要与所有人失联。这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错失焦虑,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

错失焦虑,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害怕错过某些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产生的一种以焦虑为主, 并伴有恐惧、失落、担忧、沮丧等消极感受的弥散性复合情绪体验。有研究指出,有66%的人都曾经历过这种焦虑,并且在每天较晚及周末的时候最为严重。不论是在学生群体还是打工人中,错失焦虑都并不罕见。
这种焦虑从何而来呢?根据石冠峰等人的研究,职场中的错失焦虑往往与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有关,即当个体缺乏胜任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时,就可能经历错失焦虑。在校园中同样如此,同学们担心错过重要的学习信息,担心自己的综测、绩点落后于他人,害怕和舍友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这些担忧都可能成为错失焦虑的源泉。
相较于本科生,大部分研究生直接面临着学术、毕业、就业等问题,个体也因此存在着更显著的对知识、成就和社会联系的需求。他们时刻关注着导师、辅导员或班级群里的动态,生怕错过了任何可能影响自己学业或未来的重要信息,因此错失焦虑在研究生群体中是更为普遍的现象。

除此之外,在错失焦虑的形成中,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有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的相关强度为0.38,两者关系颇为密切。而且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之间存在跨性别和跨年龄的趋同效应,即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在社交媒体类型上,相较于朋友圈、Facebook这种封闭式的、以熟人社交为主的社交媒体,微博、小红书、Instagram这种开放性更高、信息接受范围更广、以图像和视频为导向的社交媒体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错失焦虑。
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让我们能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上纷繁的信息,大家都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不断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同学、朋友们各种丰富的学术成就和日常社交,容易因为心理落差而产生焦虑。
在对个体的影响上,错失焦虑除了会扰乱心理状态外,还可能影响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当个体过分关注手机时,其注意力必然会被分散,从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此外,错失焦虑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面对错失焦虑,我们并非无计可施。
01
学会筛选信息,拒绝无用社交
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的海洋是无限的,一个人面对庞杂的信息群是很难抓住每一条的。过滤无用信息,减少对他人行为的过分关注,只关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内容,自然就能减少错失焦虑的影响。
02
降低社交媒体使用频率,提高线下活动比重
在周末或工作日的夜晚,尝试放下手机,去接触身边的世界:和好朋友谈心、或者去开展一项体育运动、又或者只是简单地压马路,都能减少我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从而将重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减少他人带来的焦虑。
03
培养自我肯定能力,练习自我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应对各种情况,遇到问题时暗示自己可以完美解决。以关心、友善和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不要过于严苛。尽量避免自我比较,学会和自己相处,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这些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错失焦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错失焦虑的困扰。但是当我们真正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兴趣中时,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的“错过”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知道每一条信息,而是取决于如何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去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