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回来,但这里已经没人了。”
这是“中式梦核”中常出现的一句话
看着一张张附着年代的照片,
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怀念。

中式梦核,指代一种中国化的新兴视觉艺术风格,其特质常以怀旧、梦幻的手法呈现。这类作品中,那些来自千禧年间的旧物件与意义不明的文字交织,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氛围。
时代的更新,让我们在高速发展中慢慢离开了一些东西,现在网上逐渐流行起来的这股中式梦核风,似乎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年代:弹簧铅笔盒、可擦笔、修正贴;蓝色的玻璃、购物街震耳的音乐、橱窗里的玻璃工艺品……网友们无不感叹,真是让人怀念。
“怀旧”,是我们常常出现的一种情感,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偏好,具体来说,指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苦乐参半的但主要是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童年、亲密关系或非典型积极事件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在现在的时代,怀旧已经是许多人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感。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至少每周经历一次怀旧,而有近一半的人每周会经历三到四次。但是不知你是否想过,面对过去,我们究竟怀念的是什么?
研究创伤性压力的临床心理学家瓦伦蒂娜·斯托伊切娃说,”在遭受创伤和巨大压力的时候,怀旧是一种自然本能,人们会依赖这些感觉寻求安慰。
所以,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现实不如意的时候更容易怀旧——怀旧能帮助我们慰藉心灵,通过回忆找回内心的感觉,以此来寻找自我,帮助自己于现在和过往之间,建立一种链接,这种链接不仅仅限于对过去的追忆和追思,还包括对未来的展望。
而且我们在怀旧的时候,脑海中浮现最多的记忆时段,是我们青少年时代和开始成年的岁月里所发生的事情。
2023发布在Frontiers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脑成像的研究表明, 脑连接在青春期会进行相应的重组。在青春期, 大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春期的各种经历也同时塑造着脑连接方式,通过参与某些行为模式, 促使大脑的某些连接模式变得更为强大, 这也是青春期个体在智力和情感方面获得飞跃式发展的原因。

除此之外,记忆偏差也会美化回忆:记忆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它会增强或削弱人们对一些事件的回忆,或者改变记忆的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我们不是记忆的被动观察者,而是在每次检索它们时都会重新构造它们。也就是说,我们怀念的并非全然客观的现实。学者艾伦·赫什在他的论文《怀旧: 一种神经精神病学的理解》中说,“怀旧是对理想化的过去的渴望,这在精神分析中被称为屏幕记忆——不是对过去的真正再现,而是将许多不同记忆整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负面情绪都被过滤掉了。”
这些原因都让我们不断地想要去怀旧,甚至沉迷于怀旧。不过不要担心,怀旧有许多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在感到痛苦时可以利用的重要的心理资源。
在自我功能方面,怀旧可以通过提供理想化的过去来增加积极的自我认识、提高自尊。虽然怀旧是与过去有关的情绪,但它也可以影响未来,使人们对未来更乐观;同时,怀旧也会增强自我连续性,帮助人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知觉为一个整体,即使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们也能清晰地意识到“我还是我”,不会发出“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的灵魂三连问。
在社会功能方面,怀旧使人们有更多的社会联结感,感到被爱、被保护。特别是当回忆起和家人、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时,它能够帮助我们回忆起对我们重要的人和时刻,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切忌一味地沉湎于回忆中,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怀旧对我们就只有负面作用了。没有一个时代是最好的,也没有一个时代是最坏的,真正重要的是正视苦乐参半的过去与当下,并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力量。毕竟,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则必须向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