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深夜刷朋友圈的你,也在被“错失恐惧”绑架吗? ——写给每一个在信息洪流中感到疲惫的你

发布日期:2025-08-27    作者:国佳彤/文    编辑:学生    浏览次数:

01 “错过”成为一种焦虑:FOMO是什么?


凌晨三点,手机屏幕的冷光照亮你的脸——手指机械地滑动朋友圈,明知明天要早起,却根本停不下来。这种“害怕错过”的焦灼感被称为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你不断刷新社交媒体,生怕漏掉任何一条动态、一次聚会,甚至一则看似重要的新闻。



FOMO的核心特征:

1. 持续性焦虑:即便与自己无关,仍担心错过他人的高光时刻;2.社交比较驱动:朋友圈的旅行照、聚餐图,总让你怀疑“我的生活是否太普通?”;3.行为成瘾性:频繁查看手机、反复刷新动态,陷入“越焦虑越刷屏”的循环。



02 为什么我们总被困在「错失恐惧」里?

社交媒体:一场精心策划的“比较游戏”

朋友圈里没有“平凡日常”,只有他人精心筛选的“高光时刻”。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这种“理想化信息”会触发向上社会比较,让人产生“我不如他人”的挫败感。


多巴胺陷阱:你的大脑正在被“驯化”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每次点赞、评论或刷到新动态,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产生短暂的愉悦感。但这种刺激如同“精神零食”,越依赖越难满足,最终形成类似赌博的行为成瘾。


孤独感与低自尊:FOMO的温床

郑州师范学院的调查发现,孤独感强、自我评价低的人群更容易陷入FOMO。手机成瘾通过孤独感→社交焦虑→现实社交退缩的链条,将人推向更深的心理困境。


03 当我们被焦虑裹挟时,可以这样抱抱自己


或许你也曾在深夜惊醒,指尖无意识地划开锁屏——明明身体已经疲惫,却总觉得有什么在信息流里等着自己。那些未读的小红点像散落的星火,灼烧着内心的安定感。



试着在下次焦虑泛起时,轻轻按住发烫的手机外壳,像安抚一只不安的小动物那样对自己说:“没关系的,慢慢来。” 心理学中有个温柔的发现:当我们主动给生活留白,那些被信息洪流冲刷掉的细腻感受,才会像退潮后的贝壳一样浮现。


可以试着在书桌角落放一本素色笔记本,随手记下窗外梧桐抽芽的声音,或是妈妈吃饭时夹的菜。不必追求精致排版,这些零散的生活碎片,会悄悄编织成属于你的“真实感”。如果某个周末忽然不想赴约,不妨把时间交给一本读到一半的书,或者只是静静看着云影掠过宿舍楼顶——要知道,有些“错过”不是失去,而是把世界的喧嚣调成了静音模式。


04你看,月光从不追赶星星

某个忘记带手机的傍晚,你或许会注意到:


路过的野猫蹭过裤脚的温度,原来比朋友圈点赞更柔软;



自习室窗棂切割出的晚霞,比滤镜更接近记忆中的青春;



而把手机倒扣在桌面的那刻,突然听清了室友哼了半学期的歌谣。



这就是 JOMO(Joy of Missing Out) 的秘密:享受错过的松弛感,让生活回归“自己的节奏”。那些被算法推送到眼前的“必打卡清单”“必看热点”,其实就像地铁站里飞驰而过的广告灯箱——你可以选择不追赶这趟列车。


写在最后

此刻读到这里的你,不必立刻关掉手机或卸载软件。只要记得,在下次被焦虑攥住呼吸时,给自己一个暂停的许可。那些真正重要的联结,不会消散在未刷新的页面里;而那些属于你的珍贵时刻,永远值得你全身心地在场。



你看,连春天都懂得:樱花从容地开落,从不担心错过谁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