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你说我说   >   正文
你说我说

你有“假期恐惧症”吗?

发布日期:2021-01-05    作者:汪龙佳    编辑:于小斐    浏览次数:

白驹过隙间,这个学期即将宣告结束,听着身边好友表达着对于假期的向往、对于回家的憧憬、对于旅游的期待,我居然有些焦虑,不仅在于假期无监督环境下需要更多的自律,更在于与自己独处总让我有一种孤独难熬的感觉。而当我表达出自己的担忧之后,朋友笑着看我,“别人是有‘开学恐惧症’,你该不会是有‘假期恐惧症’吧?”



在我看来,学习和其他许多事一样,给个体提供了一种社会性的框架。人们总以为自己更喜欢逃避框架的约束,但事实情况是,人只有在框架中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旦离开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像突然被松开的弹簧,在长久的压迫之下弹性系数已经约等于零了,所以面对假期会有莫名的惶恐感和孤独感。

很多时候,易受“假期恐惧症”困扰的往往是适应能力较差或者过于追求完美学业的孩子,他们在习惯学校的高节奏生活之后,突然进入一个较为懒散、缺少监督的环境,就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格格不入,因为:

期末压力大。曾经听过有人这样描述大学生活,“前面十六周像泡脚一样很爽,最后两周像把之前泡脚的水喝下去一样难受”,话糙理不糙。在迈入心驰神往的假期之前,我们必须先越过考试周的挑战,写不出的论文、背不下的重点、背得不考、考得不会、蒙得全错……一系列的考试相关痛苦一一袭来,企图给你致命一击。也正是期末考试的重压,间接导致了有些对于假期的恐惧,苦尽甘来虽说是美好的词语,但是“苦”就足以击溃我们对于“甘”的向往。

坏习惯会再次被迫纠正。走进大学的大学生,摆脱了高中时的束缚,不再有老师日夜不停的监督、父母的唠叨,生活开始变得“自由”,规律也消失不见,开始养成晚睡早起、饮食随心等等父母眼中容不下的生活习惯。回到家之后,“妈进我退、妈怒我跪”的“卑微”家庭生活再次袭来,可能刚刚七点钟就被掀开被子,继而是怒斥声——“已经快十点了还不起床”……

心理上的孤独感。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遭遇了照顾者的情感忽视,需求总是得不到回应,那么Ta在独处时会很容易感到空虚、惶恐、孤独。当然,这种“独处”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独处,更是心理意义上的独处,但它也确实揭示了有些人对于独处时光的无法忍受。假期中,我们不像在学校里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遇上朋友和同学,往往是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做着自己的事情或者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很容易被一种孤独感环绕。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学会享受愉快的假期呢?

1、享受孤独,获得独处的能力。

你需要让自己不再“害怕”独处,试着给自己制造一些“好的独处体验”,通过不断的练习来逐渐获得一种独处的能力。比如说,每个周末给自己一下午的时间放空自己,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逛超市、看书或者绕着操场走一走;或者从自己感到更舒适、更安全的环境中的独处开始。这份独处的能力可以让我们摆脱对他人的绝对依赖,让我们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让我们在面临漫长的假期时不恐慌。

2、做一个合理的计划表。

不学习的生活一定需要超人的自律能力,如果学习的时候会因为不够自律而焦虑,不学习只会放大这种焦虑。我在假期来临之前总会列出一些完成周期比较长的工作,这样每一天都有事情去干,在充实的生活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但是别忘了,假期终究是一个放松的时期,要及时调节自己的节奏,及时休息。

“假期恐惧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惧这种恐惧。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度过有些艰难的期末(比如笔者正经历着6场考试、5篇论文、2个大作业),处理好假期中的生活琐碎。当然,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努力去做,比如说想好好陪家人就不要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自娱自乐,想要弯道超车就不要还记挂着看不完的电视剧。最后的最后,愿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参考文献:

[1]Winnicott,D.W.(1958).The capacity to be alon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